刊名:图书情报导刊
主办: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ISSN:2096-1162
CN:14-1383/G2
影响因子:0.484117
数据库收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1引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特定职业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200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开展全日制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MLIS)研究生教育。2010年18所高等院校首次获批MLIS授权点,目前全国授权高校共50所[2]。MLIS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和专业技能应用等方面的能力[3],符合当前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需要,为该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4]。
我国于1985年开始在医学院校开设图书情报相关专业[5],对于满足人口健康事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仅有3个 MLIS学位点的专业背景与医疗卫生有关,相对于其他已开设多年的专业学位,医学领域MLIS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医学领域MLIS的需求和特征,讨论医学院校开设MLIS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以期为医学领域MLIS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2医学领域MLIS教育需求与特征分析
2.1概述
医疗卫生领域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对图书情报工作人员有着持续和广泛的需求,特别是随着社会对健康素养、患者安全、电子健康档案的日益重视,卫生领域的信息管理成为各国优先发展的战略学科之一,对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催生新型信息人才需求[6]。
2.2医学图书情报人才需求快速增长
国务院关于“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夯实卫生信息化管理,加强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卫生资源的纵向流动。但高层次信息人才匮乏已成为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阻碍。美国和英国平均每张床位拥有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人员分别是我国的12倍和8倍[7],与之相比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人员配比严重不足。医学领域MLIS人才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医疗卫生机构,随着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稳步增长,医学MLIS人才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2.3医学信息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医疗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卫生资源管理与信息化需要大量兼具医学、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完全适应现实需求[8]。该领域人才大多只有计算机、医学或管理学的单一背景,集信息技术与医学复合背景的比例不高。相比之下,美国医疗卫生信息化部门人员背景更为多元化,包含信息技术人员、医护人员、卫生信息管理人员和卫生图书管理员等。
2.4医学MLIS教育实践性和领域性
从教育部开设专业学位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具有明显差异。与医学领域MLIS相对应的学术型专业如卫生信息管理、医药信息系统、生物信息工程等,更注重理论教育,而医学MLIS更注重专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广义上的图书情报工作相比,医药卫生领域的信息与图书管理具有独特的应用环境、工作使命和学科规律。医学图书情报学教育既符合一般图书情报学教育的要求,又有着其鲜明的领域和行业特色,强调的是具有一定医学背景知识或专门从事医学图书情报服务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是图书情报硕士生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和图书情报本科教育的延伸[9]。
3医学领域MLIS培养方式分析
3.1概述
开展医学领域MLIS教育是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图书情报专业人员,满足人口健康事业对新型信息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提高人口健康素养。而当前医疗卫生信息领域工作人员需求量大,层次普遍偏低,实践技能严重不足,根据医学MLIS的教育需求、特征以及现有医疗信息服务的瓶颈,要求其培养过程中严格把关出入口,切实提高业务能力和研究能力。
3.2合理设置培养年限
据调查统计,国外院校MLIS培养年限一般是1~3年,国内MLIS的培养年限通常是2~3年。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向科研、管理、教育等各个行业输送大量高层次人才的任务,而仅靠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研究生人才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在达到硕士生培养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将硕士生学制从3年缩短到2年,可以扩大人才的输送量[3]。另一方面,将培养年限定为3年,有利于保证按期完成学业,提高论文质量,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和实践。因此在培养年限设定方面应结合培养单位的生源情况、师资水平以及自身其他条件自行确定。
文章来源:《图书情报导刊》 网址: http://www.tsqbdkzz.cn/qikandaodu/2020/0814/349.html
上一篇: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微信研究热点分析
下一篇:浅谈图书著作权保护中的区块链应用